2017 年底的烏鎮,曹國偉坐在河邊的一張茶桌旁,與坐在對面的老朋友丁磊交談甚歡。
那年的新浪風頭正勁,在微博增長的拉動下,新浪全年凈營收大漲 54%,股價也在一路走高,并即將在一個月后迎來新的市值巔峰。“新浪已重返成長軌道”,面對媒體,曹國偉意氣風發道。
隔桌而坐的丁磊則陷入躊躇,游戲拉動的增長到達瓶頸,音樂、電商等新業務“叫好不叫座”,公司股價在 50 美元附近震蕩徘徊。
彼時,兩家門戶時代的“同窗”面臨截然相反走勢,很難想象,3 年之后,當網易市值突破 900 億美元之時,新浪卻以“私有化”揮別資本市場。
2021 年 3 月 23 日,新浪宣布完成私有化,正式從納斯達克退市。
至此,這家最早去美股“吃螃蟹”的中國互聯網公司,在上市 21 年后,轉身離開資本的舞臺,成為一家由管理層控制的私人企業。
隨后,新浪董事長曹國偉發出一封全員信,闡釋為何做出私有化決定,以及私有化會對公司發展帶來哪些影響,字里行間透露出,私有化后的新浪將謀求更加多元化業務布局。在信件的結尾,曹國偉強調,“新浪私有化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,而是我們用一個新的架構更好地去開拓未來”。
總結而言,中國互聯網“先驅”新浪,正試圖避免變成時代的“前浪”,私有化,是過程中的關鍵環節。
按照當前市場的普遍猜測,離開納斯達克后,新浪大概率將在港股重新上市,這樣做的意義,在于重估公司價值。
新浪在美國資本市場的表現非常低迷。截止 3 月 22 日收盤,新浪股價 43.26 美元,總市值為 25.8 億美元。
這里有新浪自身的問題。新浪的核心優質資產都在微博,其營收占到新浪總營收的 8 成。但 2014 年微博在納斯達克獨立上市后,新浪留下的就只有新浪網和新浪移動兩項核心業務,做的還是新聞和門戶網站的“古早”生意,對投資者欠缺吸引力。
但新浪也確實遭遇了不合理的低估。要知道,百度在美股的估值甚至不及其流動資產數量——根據新浪 2020 年財報顯示,截至當年 12 月 31 日,微博擁有現金、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為 35 億美元。
美股看不懂中概股公司,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。像新浪這類公司,其運營主體、用戶和業務都在中國,海外投資者既不使用其產品,也不熟悉其業務布局,對新增長點反應遲緩,也很難理解中國市場的邏輯。
以百度為例,在美股,它的定位至今仍停留在“中文版的 Google”,本質是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,AI 的增長價值并未得到全面釋放,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前沿業務未得到很好的體現。
而選擇回歸后,中概股公司往往都能獲得更高的估值。阿里、網易、京東在回歸港股后,股價分別上漲了 20%、21% 和 48%,阿里在美股的市盈率只有 26,而回歸港股后,阿里市盈率達到了 33,騰訊港股則更高,接近 46。
不出意外,新浪很可能“復刻”當年 360 的路線,先私有化,隨后更換地點重新登錄二級市場。
若成功回歸港股,新浪估值不排除有大幅上升的可能。畢竟,就在新浪退市當天,微博市值接近 119 億元,是新浪的 4.9 倍。而新浪作為微博第一大股東和實控人,目前仍持有微博約 45% 的股份,按此計算,近這一部分股權價值便超過 53 億美元,是微博市值的 2 倍多。
從估值角度而言,新浪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。但著眼長遠,新浪如何擺脫單一收入渠道、找到第二甚至第三增長曲線、講出可持續的新故事,才是問題的關鍵。
新聞、門戶等”昨日黃花”顯然已不能支撐起投資者對新浪的期待,問題是,微博也漲不動了。
2017 底到 2018 年初的巔峰之時,微博市值一度沖破 300 億美元大關,但此后,它卻遭遇了嚴重的增長困境。
微博的數據很尷尬。在 2020 年第四季度之前,微博凈營收已經連續跌了 4 個季度,甚至一向保持兩位數增長的 MAU(月活)和 DAU(日活),也罕見地出現了連續下滑。換句話說,微博的獲客成本正在大幅提升,同時,將流量變現的能力更弱了。
這背后,既有互聯網紅利結束的大背景,更主要的,則是受到了新社交的分食——抖音、快手占據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流量,B 站簽走大量優質內容創造者,細分內容里還有小紅書、豆瓣、知乎等垂直 APP 來瓜分。
從盈利模式來看,微博仍是傳統的互聯網產品,超 80% 的收入靠賣廣告,增長曲線與廣告收入牢牢綁定。2017 年最高時,微博單季度廣告收入增速高達近 20%,作為對比,這個數字現在已經降到了 12%,2019 年這個數字甚至一度低至 2%。
當年從門戶時代一起走來的“友商”們,都開拓出了多條業務線,并且能在產品間高效導流。比如網易,游戲之外,網易用郵箱的流量實現云音樂和電商的冷啟動,將有道詞典用戶轉化為在線教育的第一批用戶;騰訊的觸手伸到了互聯網的每個角落;即便是“最菜”的搜狐,也有暢游游戲+視頻的雙布局。
新浪應該清楚單一增長極的脆弱性,但在微博壯大后,新浪似乎就躺平進了舒適圈,懶得再“折騰”。
2019 年,微博推出內容社交平臺“綠洲”,想講“種草”的故事,但收效甚微。
近幾年來,新浪唯一能被成為大膽的嘗試,只有金融。據《華夏時報》,截止去年 10 月,新浪已經集齊 7 張金融牌照,涵蓋第三方支付、基金代銷、消費金融、商業保理等。顯而易見,無論是開展小貸還是其他金融業務,新浪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互聯網流量。
但想靠金融畫出第二增長曲線并不輕松。
支付市場格局已定、專業金融服務門檻又高,這種情況下,小貸將是撐起新浪金融的核心。只不過,在一個所有 APP 都在“求著”客戶借錢的市場里,我們現在還很難從微博身上看到突出的競爭力。加之金融監管收嚴,新浪的金融業務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


評論